成都:科技加码、湿地修复,唱响“绿色旋律”
  • 分类:媒体关注
  • 作者:
  • 来源:成都兴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24-09-13 18:30
  • 访问量:22

川经瞭望记者 刘婕 文/图

9月11日-12日,2024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在成都举办,期间,记者走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成都兴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秘科技推动绿色发展,走进郫都区云桥湿地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公安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其中,成都以超600万辆的保有量排名全国第一。在此背景下,成都如何做好机动车排放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配备了亚洲最大的光化学烟雾箱

9月11日,记者走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以下简称实验室),该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轻、重型整车到非道路移动机械发动机,成都基地的检测能力覆盖了国六、欧六及美标等全球主要排放法规的全项测试。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当前的检测需求,还为未来标准的制定与技术创新储备了充裕的扩展潜力。

据了解,实验室也在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投”的深度融合平台,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成都基地在机动车动力研发、排放标准制定、污染物排放监管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下一步,实验室在不断增强自身技术能力、提升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服务能力的同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探索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当下,《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动力电池更新换代”,这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变局与机遇,如何抢滩电池回收蓝海市场?

9月11日,在成都兴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拟分期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比如建设1.5GWh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生产项目及10万吨/年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一期工程。根据行业发展及市场情况布局二期、三期再生利用(湿法)、前驱体、新材料制造等项目,实现“城市矿产”本地循环及高效资源化利用。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操作

在危险废物处置这一环保的高难度领域,成都兴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现出了突出的专业能力,成功获得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准开展西南区域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其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置规模达14.56万吨/年,这是对环境安全坚定承诺的体现。通过焚烧、物化、稳定化/固化、填埋、综合利用等多种先进处理技术,公司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工业企业提供了一条高效、安全的危险废物处理途径,大大提升了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除了感知科技推动绿色发展,采风团还来到郫都区云桥湿地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2022年起,郫都区遵循水系‘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基本原则和‘再野化’的先进理念,采取基于自然力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对湿地部分区域实施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平衡体系得到恢复。”郫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域生态多样性的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比如建成40余个声纹监测和红外线自动相机监测样线,利用调查监测结果对植物丰度、动物种类、水源水质等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云桥圆根萝卜为代表的“郫都产”生态农产品销往全国、出口海外,实现云桥村人均收入增加30%。


云桥湿地(图由主办方提供)

据了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云桥湿地已经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乐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楠木(桢楠)、金荞麦,四川特有植物菱叶凤仙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成都特有鱼类蓝吻鳑鲏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此外,云桥湿地保护成效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获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